掌握三大關鍵 量身打造內部碳定價機制
台達推出內部碳定價報告書之內容,首先介紹三大推動關鍵:建立一致的目標與共識、篩選合適的應用模式、擬定適切的碳價。其中在碳價上,報告書呈現了各式各樣可進行價格擬定之依據來源,包含碳排放的社會成本、產業碳價等,以及全球性組織對碳價的推估,讓企業可依據自身營運狀況進行參照,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碳價格。
報告書亦分享了台達碳定價管理機制的關鍵運作要素,從對內進行目標共識的型塑開始,逐步發展至跨部門協同合作,將多管齊下的碳費機制設計出來,這中間要辦理許多教育訓練和台達職系課程、將機制與各事業群最高主管的績效連結,訂定申請/審核/運用等管理辦法,並由董事會督導實際運作,每一個環節設計,缺一不可。
在數年來同仁們齊心合力執行下,內部碳費機制不僅運作十分上軌道,還帶來實際減碳成效,報告書總結了成果:2023年台達廠區內共實施了410項節能方案,如汰換設備、採用節能新技術,其中便有377項受內部碳費支持,節電超過4,800萬度,相當於減碳約36,297公噸。此外,台達策略性將不同再生能源類型和內部碳費制度連動,鼓勵各據點優先採用自發自用及電證合一 (註1) 的再生電力。經過各區域同仁的共同努力,2023年全球據點再生電力使用比率已達76%,持續邁向2030年RE100—100%使用再生電力的目標。
台達於2月12日舉辦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媒體分享會,由永續長周志宏先生向媒體介紹報告書
善用內部碳費機制 帶動低碳創新與商機
除了再生電力與能資源管理,台達定調能源科技發展及低碳創新與倡議亦是內部碳費基金的重要應用對象,讓減碳行動不再僅限於營運面的節能成果,進而成為台達創造新商機的契機。
在推動內部碳費機制時,已經為台達產生許多使用碳費的成效,舉例來說,2023年內部碳費支持針對資料中心節能而開發的AI散熱節能系統 (AI Cooling Energy Saving,簡稱ACES),通過三維數位孿生的物理建模,模擬資料中心的冷熱散熱通道,構建高效精準的多情境虛實場域,取代真實環境測試,以取得最佳的設備配置或調控建議。ACES系統目前已成功部署於台達瑞光總部資料中心,PUE值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電力使用效率) 從原本平均1.32,最佳可降至1.26,實現節能率9.24%,預估每年可減少約25.1噸碳排放量。
AI散熱節能系統協助台達資料中心達到9.24%節能
此外,碳費亦支持台達與麻省理工學院 (簡稱MIT) 合作的TIGER (Taiwan Innovation Green Economy Roadmap) 計畫二年期研究計畫,邀請MIT在16場線上研討會及4場實體工作坊中享包括:碳排調查與交易策略、不同脫碳或碳匯路徑的全經濟與產業影響,以及企業減碳技術及商業發展相關之研究成果,助力台達掌握並參與全球能源產業之發展。
透過報告書,台達展現了推行內部碳定價制度以來,除了有效實踐階段性的減碳目標,更加速去碳化的步伐。未來台達更將進一步規劃內部碳費機制的進階方法學,將碳費收取涵蓋範疇由目前的範疇一與範疇二,擴及至範疇三排放。同時,希望藉由本報告書擴大影響力,有助於企業夥伴嘗試將內部碳定價作為碳管理工具,結合企業核心發展策略與減碳目標,驅動內部行為改變,以因應未來的氣候風險與提升自身的氣候韌性。
註1:電證合一:意指企業在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時,電證合一需要電跟憑證一起買,不可以單買憑證。此代表發電廠一定要透過直供或轉供的方式供電給企業,企業需要透過簽訂購電協議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 來獲取再生能源憑證,是國際上定義嚴謹的再生電力憑證。
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