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綠生活
台達首屆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
全球12家頂尖保育機構參與
文 | 台達基金會 2025/10

台達以科技投入珊瑚復育,向全球取經並搭建國際交流平台。首屆「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於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盛大登場,邀請全球12家頂尖保育機構分享經驗,聚焦技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同時舉辦周邊會議,吸引160位國內專家學者、公部門及NPO成員齊聚,交流最新復育研究與實務成果。12家保育機構學者共同參與研討會,其中包含IUCN首席科學家Thomas Brooks(前排右三)160位國內外海洋領域學者與專家齊聚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

今年,台達更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展開合作,研究STAR方法學在珊瑚礁生態系的應用。研討會前夕,特別舉辦「墾丁STAR Metrics校準工作坊」,由IUCN首席科學家Thomas Brooks與資深保育科學家Dr. Randall Jimenez Quiros擔任講師,並邀請國內15位跨領域海洋生物專家及業務主管單位參與討論。工作坊以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為示範場域,探討當地物種面臨的滅絕威脅。墾丁STAR Metrics校準工作坊邀請IUCN科學家擔任講師,並匯聚國內在地專家及海洋業務主管單位參與交流

透過此次工作坊,學員完整掌握STAR方法學的應用流程,並預計於今年九月底完成資料建構。這將是IUCN首次將STAR方法學應用於海洋生態系案例,為未來海洋復育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邀請來自8個國家、14位學者分享前沿珊瑚研究成果,參與單位包括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AIMS)、澳大利亞詹姆士庫克大學(JCU)、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洋研究所(UCSD-SIO)、美國Mote海洋實驗室、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院(TMSI)、印尼珊瑚大三角中心(CTC)、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日本珊瑚保護協會(Sea Growth)等。與會學者同時與台灣海生館、海科館及民間保育團體的專家與工作者交流,分享第一手的珊瑚復育經驗。

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台達迄今已復育超過一萬株珊瑚,未來五年將挑戰保存太平洋一半以上、約300種珊瑚物種,以行動應對日益嚴峻的海洋挑戰。」基金會也積極串聯全球保育夥伴,首度舉辦國際研討會,旨在推動科技應用、AI技術及生物多樣性量化交流與合作,為珊瑚保育注入更多創新動能。

研討會第一天的主題演講中,全球領先的珊瑚礁研究機構——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Stuart Sandin博士,介紹了大面積成像(Large-Area Imaging)技術如何蒐集影像,並建置3D數位孿生模型,以便有效追蹤珊瑚生態變化。與台達基金會共同出席2024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的美國Mote海洋實驗室Jason Spadaro博士指出,AI技術可輔助珊瑚調查,評估棲地珊瑚覆蓋率與移植適宜性。他並表示,透過此次研討會,發現佛羅里達與台灣的珊瑚復育情境有許多相似之處,將把會議中激發的想法帶回實驗室分享。研討會中場,UCSD海洋生態學家Stuart Sandin博士(左一)與團隊分享交流意見

研討會同時首度展示台達協作型機器手臂D-Bot,用於耐熱珊瑚培育,展現台達將自動化科技與生態復育結合的創新實踐。會中亦首映8K紀錄片《種珊瑚的人》,透過影像與全球海洋保育專家的分享,呈現台達運用科技投入珊瑚復育的實際故事。國際學者關注台達運用科技協助培育耐熱珊瑚,突破人力上的限制

本次研討會不僅是台達首次串聯國內外最前沿的珊瑚復育研究,更彰顯台達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上的持續承諾與實際行動。未來,台達規劃定期舉辦珊瑚復育研討會,透過國際交流平台,持續攜手全球頂尖學者,將科技轉化為守護海洋生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