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綠生活
珊瑚也能健康檢查 台達助海生館進行微米電腦斷層掃描
文 | 台達基金會 2023/12

根據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分享,11月17日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了攝氏2.06度,同時11月均溫也是有史以來最高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預警,當升溫超過2度,珊瑚礁將面臨大規模的滅絕,對生態系統與人類造成影響,如何復育珊瑚,已是全球的環境保護重點之一。台達基金會以科技助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以下簡稱海生館) 發展調適研究,11月舉辦「海洋暖化和珊瑚復育」氣候沙龍發表會,與各界分享台達高效珊瑚養殖系統與微米級電腦斷層掃描系統如何協助珊瑚調適、和初步研究成果,期能呼籲外界共同重視,立即展開行動。

眾多關心海洋暖化和珊瑚復育研究的專家學者參加台達氣候沙龍發表會。

為加速保種育種的研發,海生館開始使用台達微米級電腦斷層掃描系統檢測活體珊瑚及白化珊瑚的骨骼,進行3D建模,以評估珊瑚各階段的成長速率與分裂模式,包含軸孔珊瑚、表孔珊瑚、棘杯珊瑚、盤星珊瑚等15種以上珊瑚。此外,研究團隊也持續透過台達高效珊瑚養殖系統進行耐熱銳枝鹿角珊瑚的繁/養殖,年產預估可達1,000株苗。台達未來將與海生館共同開發更多耐熱珊瑚的養殖方式,並研發珊瑚骨密度評估標準,用於科學化快速育苗,達到高效篩選、復育珊瑚的目標。

海生館研究員操作台達微米級電腦斷層掃描系統檢測珊瑚骨骼。

沙龍中以美國佛羅里達珊瑚大白化事件為鑑,台達基金會調適組組長邱姿蓉走訪美國,分享救援珊瑚的第一印象: 「連續多月的高溫,珊瑚不只是白化,在救援池看到的珊瑚基本上就是燙傷了……」經歷連續22周夏季高溫,佛羅里達原本珊瑚覆蓋率只有5%,存續倍受威脅,Mote Marine Laboratory & Aquarium (Mote) 協同各界啟動珊瑚救援計畫,將過去幾年復育的萬株珊瑚苗,從海洋熱浪瀕臨死亡的險境下搶救回岸,移動至臨時救援設施,使珊瑚苗有緊急降溫、恢復健康的機會;但截至11月中Mote仍未將珊瑚移回海底,似乎也為珊瑚復育行動敲響了警鐘;台灣現有107種珊瑚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保種名單中,更應加快保種速度,以迎接2023聖嬰年後可能更高溫的夏天。

在沙龍中,海生館樊同雲研究員也分享近幾年在南台灣復育耐熱珊瑚苗的經驗。目前水下珊瑚苗圃主要是以銳枝鹿角珊瑚做為主要實驗物種,透過台達志工協助維護、補植、刷藻和持續監測,在今年南台灣雖屢遭颱風侵襲,野外珊瑚在強颱後被摧折,但人工復育的珊瑚苗仍達6-7成的存活率;他認為未來珊瑚若因高溫大量白化後,優先需要取得足夠的珊瑚苗進行補植,特別是耐熱珊瑚苗的種源。

台達珊瑚志工協助復育水下耐熱珊瑚苗圃。

王立雪研究團隊則以珊瑚大規模產卵為出發點,在墾丁地區及東北角海域採集精卵束,從中分離收集精子進行冷凍保種,目前順利冷凍保存5種繩紋珊瑚科的精子,超過130管精液,另外以珊瑚卵培育出共計502個珊瑚幼生,向提升珊瑚基因多樣性的願景成功踏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