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從綠建築到珊瑚復育
台達落實生物多樣性政策回應全球目標
文 | 企業永續發展部 2023/06
氣候變遷不斷對生物棲地造成影響,超過40,000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機。從2020年起,世界經濟論壇(WEF)的風險報告每年都將生物多樣性喪失(biodiversity loss)*1列為全球前五大風險之一,僅次於氣候行動失敗(climate action failure)和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研究也指出,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密切相關,保護、管理和修復自然生態可為2030年碳排減量貢獻30%,有助於實現2℃目標*2。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企業在營運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的依賴和影響不容忽視,成為推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角色。COP15《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的2030年行動目標,就列入大型跨國企業和金融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揭露;國際評比道瓊永續指數(DJSI)自2021年起新增生物多樣性題組,要求企業提出承諾和行動,確保營運過程(含價值鏈)不破壞和影響生物多樣性,並制定相關政策、管理目標和監測方法等。
台達各地綠建築的植栽多樣性及生態水池等友善生態環境的設計,是台達多年來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實踐之一

生物多樣性納入永續策略,目標2050年達成淨值正面效益 對企業而言,生物多樣性是一個新興議題,但對於以「環保 節能 愛地球」為經營使命的台達而言,這議題並不陌生。台達從很早以前就在員工餐廳停止供應牛肉,並於2006年起在各地打造的「綠建築據點」中種植了各種植物和建造生態水池。近年來,專案小組也走訪再生電力案場,進行生態盡職調查。辦公室推動無紙化並使用非毀林認證紙張,潛水志工也參與珊瑚復育,而我們製作的8K海洋環境紀錄影片更在美國休士頓影展和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上大放異彩,這些都是台達數十年來守護與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努力。

2022年,台達在董事會的支持下,正式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的永續策略,展現了推動的決心,也開啟了台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新篇章。我們制定七項承諾與準則,包括:設置據點應避開生態重要棲地、在新建廠中導入綠建築標準的生物多樣性規範、減少原物料對生態的衝擊和避免毀林,以及最小化再生電力對生態的影響等。短期目標是達到淨零損失(NNL),而長期目標則是在2050年實現淨值正面效益 (NPI)*3。
台達於2022年8月舉辦關注生物多樣性記者會,宣布珊瑚復育計畫完成第一階段育苗,同時也正式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永續策略

跨部門參與生物多樣性推動與管理,依循TNFD鑑別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 台達的生物多樣性推動由董事會監督,永續委員會為最高監管單位,公司各部門依不同核心業務能力共同參與,並與上游價值鏈伙伴合作保護。企業永續發展部負責研析和評估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框架和方法,並主導企業內部的相關專案;供應鏈ESG委員會發揮對供應商的影響力,來了解台達對關鍵自然資本的依賴甚至衝擊;基金會則結合台達核心技術,與外部夥伴合作推動珊瑚復育,我們的目標是2025年前復育超過10,000 株珊瑚苗。隨著相關議題的不斷增加,未來每個部門都將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邁向長遠的目標。

在推動與管理生物多樣性專案時,台達主要依循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從治理、策略、風險與影響管理、以及指標與目標這四大關鍵要素出發,從2021年永續報告書開始揭露相關資訊,並致力於研究TNFD提出的LEAP(Locate/定位、Evaluate/評估、Assess/評量、Prepare/準備)評估流程方法學,以鑑別公司營運對自然的依賴、影響、風險和機會。
台達加入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TNPI)成為創始會員,結合內外部夥伴資源,共同落實生物多樣性的推動與管理

從減少自然損害做起 結合夥伴資源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 為了管理生物多樣性的風險與影響,台達制定了五個階層的對應作法,包括避免、最小化、復育與提升、抵換以及額外保育行動。目前主要投入在「避免」和「最小化」方面,例如:在選址營運據點和建立供應鏈時,避免影響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同時採用綠建築標準;未來,我們將與專家合作,評估研究並發展同時滿足生物多樣性和碳移除的自然解決方案,並探索自然氣候解決方案(NCS)的可行性*4。

台達對內也舉辦生物多樣性的教育訓練課程,增加員工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認識,並了解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性;對外則積極接軌國內外倡議,2023年成為TNFD Forum的會員以及台灣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TNPI)*5的創始會員。透過與內外部夥伴資源的結合,我們希望即時掌握國際趨勢和產業動態,共同落實生物多樣性的推動與管理,讓企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項作為都能真正幫助自然環境邁向永續。
基金會與海洋保育團隊合作珊瑚復育,即為額外保育行動的具體實踐,促進達成淨值正面效益

註1 生物多樣性是指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屬的生態綜合體在內,所有來源生物體之間的變異性,包括物種內、物種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參考《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註2 資料來源:IPBES-IPCC,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2021) 
註3 淨零損失(No net loss; NNL)為透過各種措施補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使其與原來的生態系統相當,不對當地的生態價值造成損失;淨值正面效益(Net positive impact; NPI)為透過專案恢復等行動,抵消並超過人類活動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參考: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sites/library/files/documents/2015-003-Summ.pdf 
註4 NCS額度是指透過自然氣候解決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防止天然碳匯損失或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碳權額度。參考:https://www.wbcsd.org/contentwbc/download/15185/214678/1 
註5 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Taiwan Nature Positive Initiative, TNPI)由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於2022年發起,邀請業界對自然暨生物多樣性保育議題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與培育相關專業人才,以增加企業風險韌性與機會管理的透明度。參考BCSD 官方網站:https://bcsd.org.tw/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