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近零碳建筑 “隐含碳“减量是关键
文 | 台达基金会 2024/02

一直以来,建筑内的电力使用被视为排碳的一大来源,但如果这些电力来源都是可再生能源,那么这栋建筑是否可以称为零碳建築?根据《亚太区隐含碳入门 (Asia Pacific Embodied Carbon Primer)》,建筑物的“隐含碳“占全球碳排放约11%,其中新建筑在开始使用前所产生的碳排放,更占新建筑一半的碳排量。建筑排碳可被区分成“运营碳“(operational carbon)与“隐含碳“(embodied carbon)两种,运营碳是指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隐含碳则是建筑从建造到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

隐含碳是建筑从建造到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碳排放的关键比例

过去,不管是各大建筑组织发行的绿建筑认证,或在联合国气候会议发起的倡议,都聚焦于减少建筑运营碳排放,几乎没有人讨论建筑隐含碳的减量。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国际上越来越多组织认为,建筑排碳要归零,必须同时解决隐含碳的排放。两个月前落幕的国际气候大会(COP28)发起《建筑突破议程 (Buildings Breakthrough) 》,目标在2030年使“近零碳建筑 (near-zero emission building) “成为新常态;近零碳建筑是指具有高能源效率、并且历经整个生命周期评估的建筑。不讳言,此枪一开,隐含碳减量势在必行。

不过,该如何降低隐含碳?其实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采购低碳建筑材料
2. 使用碳储存材料
3. 循环设计
4. 优化建筑规模

其中使用低碳建筑材料(钢铁、水泥、混凝土等)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已有多个国际组织针对钢铁与水泥进行低碳产品界定,加上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低碳公共工程采购“,更有近百间企业做出“2030预购承诺“,帮助创造市场,可以预期将来低碳/近零材料采买并不困难。

国际气候大会(COP28)发起《建筑突破议程》(Buildings Breakthrough),目标大量减少建筑运营碳及隐含碳

另一方面,各国政策对建筑要求也日趋严格。去年,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全建筑隐含碳政策法案的州政府;加拿大多伦多更对市政持有的新建建筑,设定隐含碳上限。而最广为人知的绿建筑LEED 认证,也即将要有第五版本(v.5),把隐含碳的减量纳入计算。未来企业想要取得建筑LEED认证,恐得多花点脑筋思考全生命周期的碳排。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也开始针对室内装修及建筑改造阶段的隐含碳减量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未来采用的室内装修及改造材料,通通会被摊开来检视其排碳量。因此,优先使用低碳、耐用、可重复使用、具有产品环境宣告的材料,或设计时就考虑到拆卸和重装议题,将可能变成主流。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减少建筑隐含碳会不会增加成本?事实上,现在已有一些案例研究发现,在成本溢价不到1%的情况下,前期隐含碳可以降低20%-46%不等,但这会需要做足功课,包含做出均匀跨距设计,或利用产品数据库查找低碳产品,在规划阶段时便与供货商核实成本。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建筑隐含碳减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各国政府、企业和建筑业都应积极推动隐含碳减量,才能为全球气候变迁的缓解做出贡献。

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国际倡议行动,期盼用市场力量带动建筑隐含碳减量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