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ESG接轨国际倡议
从科学基础减碳向永续目标迈进
永续发展办公室 2021/04

近年来,企业的业务单位势必深刻感受到,来自全球客户对于公司ESG稽核及调查的需求与日俱增,若未达客户要求的标准,甚至连接单都有可能受影响。而台达因应气候变迁,长期关注各项国际永续倡议的发展,2015年签署了“We Mean Business”倡议,承诺在气候变迁议题上达成“企业自主减碳”、“揭露气候变迁信息”与“参与气候政策”,通过订定科学基础减碳目标(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及于年报揭露气候变迁相关财务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注1),落实国际倡议的承诺。台达更积极在2018年承诺EV100,并于今年承诺RE100,接轨国际趋势,明确擘划台达未来的ESG策略蓝图,一步一脚印落实于企业营运,多年的努力都为面对各利害关系人做好准备。

承诺SBT科学基础减碳目标 挑战两年内提出科学化方法然而在呼应这些国际倡议需求时,台达往往扮演先行者,不论是方法学的研析或落地实践,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但也踏实。台达承诺SBT的同时,依据其要求必须在两年内提出科学化减碳方法,即呼应在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下,承担企业所需的减碳额度。然而,科学基础目标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方法学,团队的困难在于尚无前例,且不了解怎么做,因此与外部顾问合作,不断研析科学化方法。


台达是台湾第一家、且为全世界第87家通过SBTi审核的企业
直到2017年,SBT提出了七个方法,台达则选用其中的行业别脱碳方法(Sectoral Decarbonization Approach; SDA),利用相同产业公司设定一致的绝对减量幅度,依此分配的减碳责任计算出了台达的减碳额度,在经营团队“说了就要做到”的决心与增加资源投入的支持下,终于在2017年底通过SBTi符合性审查,订定以2014年为基准年,2025年要达到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目标,成为台湾第一家、且为全世界第87家通过审核的企业。

全球重要客户关注永续议题 台达超前布局稳固商机而这一切,也为公司全球业务超前布局,稳固了商机。举实际的例子。台达的某重要品牌客户在2018年做供应链管理时,希望所有供货商能阶段性地满足他们的ESG要求,总共分成五个阶段来订定时程目标,最终第五个阶段就是要通过SBT审查。而台达在2017年已经通过SBT审查,客户来要求与调查时,就知道台达已通过第五个阶段,双方藉由SBT这个共同平台、共同标准即可无缝对接,对我们与客户沟通,进而掌握商机有很大的帮助。

台达呼应国际倡议超前布局ESG,与品牌大客户无缝对接,对双方沟通及掌握商机有很大的帮助|
同年,另一家品牌大客户找到台达日本分公司,要稽核台达减碳目标承诺,并表明想仔细了解台达如何做SBT。因此永续发展办公室团队远赴日本分公司对客户做了三次简报,报告实际项目,藉此更紧实了双方的伙伴关系,客户也对台达更有信心,后来并颁发特别创立的“供货商环境奖”给台达,鼓励也肯定台达长期对环境永续的贡献。

群策群力落实节能减碳 连续三年达到SBT阶段性目标台达从产品/解决方案、生产和绿建筑三大面向,推动落实节能目标。台达为产品导入绿色设计,在不断提升产品效率的同时,也推动绿色产品标章与产品碳足迹认证;针对生产节能,台达成立能源管理小组进行交叉巡检,经验学习,积极开发创新的节能减碳技术,同时导入自行开发的Energy Online能源在线监测系统,有效地实时掌握信息,投入生产以及设备的节能改造,并达到减碳目标。


台达连续三年达到SBT阶段性减碳目标,2020年主要厂区的用电密集度已较2014基准年下降32%
除了这些节能减碳的实际作为之外,台达也持续在厂区扩建太阳能光电系统,并通过购买再生能源凭证与直购绿电等方式提升再生能源运用,让台达在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达到SBT阶段性减碳目标,2020年全球主要厂区的用电密集度已较2014基准年下降32%。

台达长期致力于实践世界级企业公民的角色,面对气候变迁与全球暖化议题,台达率先自主承诺,提出积极的减碳目标。藉由SBT承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在节能减碳之路站稳脚跟,下一步将朝向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注2)迈进,迎向布局RE100的新阶段挑战。

附注:
1. G20央行首长呼吁关注气候变迁对于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促成TCFD建议书,提供企业管理气候相关风险与机会的架构,包括:治理、策略、风险管理和指标。
2. 碳中和指与公司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内部减量与取得外部减量额度的方式,最终达成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净增加为零的目标。

LOAD MORE